饥荒引燃了罗马平民与贵族的不和 民众特别憎恨傲慢的卡厄斯·马歇斯 他是伏伦妮娅之子,从不掩饰对民众的蔑视 城民怀疑贵族屯粮据为己有,起事反对贵族,获得的补偿是两位民众代表就任护军官,从而得到了列席元老院的新权力 而与邻邦伏尔斯人发生的战事打断了民众暴乱,在攻打科和奥里城一役中,卡厄斯·马歇斯以惊人的胆色率领军队行动,得到了“科利奥兰纳斯”的尊号 之后,贵族敦促科利奥兰纳斯谋求执政一职 他勉强答应,并根据要求,当众以谦卑的姿态来博取城民的赞同,却因无法掩饰对他们的鄙夷,招致他们的再度反对 他们不但反对科利奥兰纳斯当选,还在护民官的挑唆下,将他逐出罗马 科利奥兰纳斯为了复仇,联合伏尔斯人和昔日的敌人塔勒斯·奥菲狄岛斯一道进攻罗马 他的老战友前去求和,都被他拒绝 最终还是因为他母亲和妻儿出面干预,他才饶恕罗马 他为双方缔结了停战协定,自己却死在满怀愤恨的伏尔斯人剑下 该剧开场时出现的粮食短缺和囤积问题据说与1607年至1608年英格兰中部地区发生的暴动有关 这些年流行的瘟疫令剧场基本处于关闭状态,该剧或是为1608年4月至7月这段剧场开放期而作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以罗马史为题材写的最后一部悲剧,是他十部悲剧中倒数第二部 它第一次出现在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中,通常被认为是1607—1608年写成的 卡厄斯·马歇斯后称卡厄斯·马歇斯·科利奥兰纳斯泰特斯·拉歇斯考 密 涅 斯征伐伏尔斯人的将领米尼涅斯·阿格立巴科利奥兰纳斯之友西西涅斯·维鲁特斯裘涅斯·勃鲁托斯护民官小马歇斯科利奥兰纳斯之子罗马传令官塔勒斯·奥菲狄乌斯伏尔斯人的大将奥菲狄乌斯的副将奥菲狄乌斯的党羽们尼凯诺罗马人安息市民阿德里安伏尔斯人二伏尔斯守卒伏伦妮娅科利奥兰纳斯之母维吉利娅科利奥兰纳斯之妻凡勒利娅维吉利娅之友维吉利娅的侍女罗马及伏尔斯元老、贵族、警吏、侍卫、兵士、市民、使者、奥菲狄乌斯的仆人及其他侍从等科利奥兰纳斯这位罗马贵族原名叫卡厄斯·马歇斯,为了他在战胜伏尔斯人的科利奥里建树的“新的光荣”,马歇斯被罗马将士们称作“卡厄斯·马歇斯·科里奥兰纳斯” 多年的出生入死不仅使他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也使他形成了不同凡俗的性格品质 与他这种品格对立的不仅是民众,他是根据民众们的价值来喜爱他们的 因此,他的高傲不被民众理解,但他也没有像他的贵族朋友要求的那样虚假地做人,使他不理解的是贵族们既然要倚重他的强大力量为什么又要他放弃自己的人生原则 因而,与他对证的是整个社会 为了销毁难闻的气味,他不惜让糠屑和谷子在自己狂怒的烈火中同归于尽,孤傲照见了他的非凡品格,也使他必须为自己的原则付出生命的代价 米尼涅斯·阿格立巴罗马贵族,科利奥兰纳斯的朋友 他是一个具有强烈贵族意识,熟谙世事,圆滑乖巧的人 悲剧一开始,他就出现在暴动的市民面前,试图平息群愤,称平民为“同胞”、 “朋友”,说贵族们是非常关心平民, “像慈父一样”爱护他们 伏伦妮娅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她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贵夫人形象 伏伦妮娅非常爱自己的儿子马歇斯 当他还是一个身体娇嫩的孩子的时候,就放他出去追寻危险,参加一场残酷的战争 她认为额角上的血“更可以显出他的英武的雄姿,远胜于那些辉煌的战利品” 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儿子身上培养着坚强不屈的性格,使儿子勇猛无敌,力大无穷,在战斗中所向披靡 当儿子以科利奥兰纳斯这一光荣的名字载誉归来时,她欣喜激动,并且盼望儿子取得更大的荣耀,成为罗马的“执政官” 这是伏伦妮娅母爱的最突出表现 《科利奥兰纳斯》通过科利奥兰纳斯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同时代的关系这样一个命题 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存在的复杂环境中,杰出的个人可能成为众望所归的英雄,也可能成为遭人唾弃的败类 这就是这部剧作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悲剧从描写人民的骚动场面开始,表现出人民暴乱的正义性 人民由于赖以生存的谷物全被贵族掠去,生存受到了威胁,所以他们才协同举事 他们虽深知自己社会地位低贱,不能与贵族相比,但也同样明白他们的一致行动是一种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 剧作家笔下的平民,虽然没有主见,左右摇摆,但却不再是俯首听命的奴隶,而是有自己的要求,能够维护自己权利的民众 他们拥护为自己谋利益的人,赞成符合民众意愿的事 科利奥兰纳斯的悲剧就在于他的感情、欲望不能同平民向他提出的要求一致,他把个人的品格置于现实的严峻要求之上,才导致自己的崩溃与毁灭 这也充分地说明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现实异常敏锐,因而对社会的政治生活做出了公正的评价 全剧以科利奥兰纳斯为中心,通过他母亲伏伦妮娅的对话交代出他青少年时代的辉煌历史 戏剧从市民暴乱开始 伏尔斯人的入侵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科利奥兰纳斯随队伍出征,并取得新的更大的功绩,使他有希望成为罗马帝国的“执政” 但由于他致命的“高傲”这一弱点被政敌所利用,挑拨市民们再次暴动,把他驱逐出境 他走投无路,只好投靠他过去的手下败将奥菲狄乌斯,并引导伏尔斯人攻打罗马 伏尔斯大军所向披靡,直抵罗马城下,罗马的一切抵抗,一切求和努力均告失败,这时,科利奥兰纳斯却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停战撤军 情节发展至此,过去的一切矛盾冲突似乎都已结束 伏尔斯人报了失败之仇,罗马人保全了国土城市,科利奥兰纳斯发泄了心头之恨,和平来到,每个人都各得其所,但奥菲狄乌斯与科利奥兰纳斯的矛盾又突显出来,情节再向前发展,终于以科利奥兰纳斯的死结束全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都是使各种矛盾冲突充分发展,到了顶峰时再急转直下,推动情节大变换,使矛盾进一步发展 科利奥兰纳斯争取当“执政”转下“同意”时功败垂成使人叹息;最后和平到来,却又突然被诬蔑遭杀害,更使人惋惜 丰富曲折的情节使观众同悲剧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极大地增强了悲剧效果 情节的丰富性还表现在情节线索的交叉 该剧除科利奥兰纳斯这条主线外,还有以奥菲狄乌斯为代表的伏尔斯人与罗马人的民族矛盾线索 几条情节线索平行发展,又与科利奥兰纳斯时时交叉,展现了古罗马时代广阔的社会面貌 米尼涅斯为了说明平民反抗贵族的无理,讲了身体各部器官联合起来向肚子反抗的寓言故事,这个比喻,构成了《科利奥兰纳斯》全剧的比喻基调,他称个最爱多嘴多舌的市民为大拇脚趾头 科利奥兰纳斯时而称护民官为“平民大众的喉舌”,时而又称他们为“民众的嘴巴” 市民丙说:“忘恩负义的群众是一个可怕的妖魔;我们都是群众中间的一分子,都要变成这妖身上的器官肢体了 ”这样用人体器官去比喻各种事理,既浅显易懂,又含有调的意味,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趣味 近代文学家梁实秋:一个受有特殊教养的罗马贵族军人,勇敢、高傲、自负,遇上政客挑拨,民众愚暗,于是由民族英雄而变为流囚,由愤恨而投敌而进攻祖国,但是由于禁不住母亲妻儿的哀求,终于软化以至于死 这其间的错综矛盾,形成了高度的悲剧性 莎氏的致力处不在历史准确性而在人物性格,有时对历史背景不求甚解,甚至有意无意的把伊利莎白时代的色彩混到罗马生活里去 该剧未见有早期演出的任何记录 1681年上演太特的改编本 但不很成功 这个剧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比较不大为人所注意,但很有生命力,特别是它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许多政治观点很适合现代潮流,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被不断搬上舞台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 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 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 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 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