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1 1996—2016年长三角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
数据来源:相关年度《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
(三)流动人口及其就业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由此带来人口流动规模逐渐扩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改变了我国区域人口的分布和构成,并对生产力、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呈现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集中的流动进程,且趋势逐渐增强,而接受外来人口最集中的区域即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流入人口增长最多的五个省市(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均位于三大经济区域。[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城市群内部的交通和商业网络进一步完善,对外来人口有强大的吸引力,内部的外来人口因寻求就业机会流动更为灵活和快捷。2005年之后,大城市群省际净迁移格局发生改变,长三角超过了珠三角成为三大城市群中吸引省际人口迁入最多的区域。[6]此外,由于远郊区的生活成本低于城市中心地区,长三角的大城市流动人口聚集地有向远郊移动的趋向,并且该趋势正在继续强化。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外来人口主要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主,大多数从事制造加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7],即外来流动人口主要从事非专业技术类和服务性行业。这些行业的突出特征是薪资低、就业技能要求少、工作强度大且时间长,虽然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大量流动就业人口均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和就业转型的期望是相矛盾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常态下经济转型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以吸引高技术水平劳动力,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长三角外来常住人口中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有所上升,职业构成已向高端、技术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