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坚持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明朝初年,明太祖就说:“先王之世,野无不耕之民,室无不蚕之女,水旱无虞,饥寒不至。自什一之涂开,奇巧之技作,欲人无诈,得乎?朕思足食在于禁末,足衣在于革靡。”[6]他指示户部大臣:理财之本,是“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7]。从此,重本抑末便成为明王朝保护小农经济、巩固专制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
为了保护小农经济,明王朝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鼓励垦荒。洪武年间宣布:“各处荒闲土地,许令诸人开垦,永为己业,与免杂泛差役三年”[8],并广泛组织屯田。永乐初年,又继续移民到北平等地垦荒。耕地面积因而明显扩大,自耕农和中小地主数量大增。第二,兴修水利。洪武年间,曾掀起兴修水利的高潮,除修建大量中小型灌溉工程外,还修筑一批灌田万顷至数万顷的大型水利工程。永乐年间,又大规模治理、疏浚了大运河。第三,蠲免租税。《明史》载:“太祖之训,凡四方水旱辄免税,丰岁无灾伤,亦择地瘠民贫者优免之。”仁、宣时期继续坚持这种做法,明宣宗对户部说:“民饥无食,济之当如拯溺救焚。”[9]第四,恤患救灾。明初令“每县于四境设立四仓,用官钞籴谷,储贮其中”[10],以备荒年赈贷。直到正统初年,还诏“中外择贤臣,发府库之财,以益仓廪之粟”[11],备岁凶救灾。第五,招抚流亡。对于破产流亡的逃户,明初官府总是通过各种手段将他们遣回原籍或附籍从事农耕,免除一至三年不等的赋役。明中期成化年间,还“招抚流民二十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12]。